一、简表
专业名称 | 计算机控制技术 | 专业代码 | 580205 |
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 | 自动化类 | 本专业设置时间 | 2007.9 |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 0 | 首届毕业生时间 | 0 |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 180 | 拟申报专业建设类型 | 重点建设专业 |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
姓 名 | 姚庆锋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6.8 |
学 位 | 学士 | 学 历 | 本科 | 所学专业 | 应用电子 |
毕业院校 |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 职 称 | 讲师 | 职 务 | 教研室主任 |
联系电话 | 办公: 5659216 手机: 13855178380 |
电子信箱 | Qfeng115@sina.com | 邮政编码 | 230041 |
| | | | | | | |
二、建设目标、思路、方案及成果预测
一、总体思路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特别是这几年合肥全面加快工业立市的开发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促进了合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具备掌握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基于上述思想,我们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核心,培养掌握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能在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事计算机控制设备和工业生产自动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工作,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型人才。为此,我们根据我院的办学宗旨和本专业办学时间短的实际,确立了“交叉、融合、创新”的专业建设思路,目标是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遵循教育科学和大学生成才规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建设服务。
1.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重点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在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
根据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框架,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以够用为主,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制定了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项实践课程的完整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将大大体现增强实践,减少理论,课内总学时控制在。单门课程按照课程要素进行建设,全面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弘扬个性和促进特长发展,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的具有我系特色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同时形成对课程的教师、教学参考书、教学设备配置、实验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2.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考核工作体系
建设一支懂业务、高素质、会管理的学生管理队伍,形成专业培养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任教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化特色培养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3.建立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既符合我校和地方特色,适应我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专业实验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程体系。
二、具体目标
1.发展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深度合作,推行订单式办学,培养学生具备相应企业所需职业岗位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课程5门,建设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水平的课程,院级精品课程2门。
3. 完善以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对学生实行实践教学,采用到企业边上课边参观,部分课程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授课的模式,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
4.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完善实训条件。扩建和完善现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增加2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
5.加强师资队伍。专任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人数达到20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10%,“双师型”教师达90%以上,每年与企业合作培训青年教师2~4名,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实践水平;培养专业带头人1-2名,骨干教师8-10人。
6.与用人企业共建运行、检修与安装顶岗实习基地。将与具有先进完善生产设备,技术力量雄厚的用人企业合作。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编制实训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共同参与实训指导工作。
三、预期效果
1.通过三年建设,将极大地改善实训条件,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
2.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为相关专业提供共享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合肥及周边省份提供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双证融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4.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群的对所需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的要求构建项目式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进行职业分析、职责分析和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开发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
5.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推进以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两个双师工程”(“双师”素质继续教育工程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内培、外引与外聘”等方式,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
6.以行业为依托,建立“双证书”机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率达100% ,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7.建设设备和管理水平先进的实验实训室,为参加技能大赛、承办技能竞赛、技能鉴定、企业培训等服务。利用学院优秀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做更多的技术服务工作。
8.通过我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促进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示范引领、社会服务等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学院内涵式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 的推动作用。
三、基础与改革
3.1 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主要是为现代工业企业培养运行、维护与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监控与保护技术在水电站的应用与普及,对于水电站的运行与维护人员则由过去的机电分开发展到机电合一,岗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上述人才需求的变化,系部及教研室一方面积极进行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调整,加大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结合的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掌握现代计算机监控技术,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由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准确,专业口径宽度适当,人才培养质量高,《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高度评价,2006、2007、2008三年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98.5%,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半年即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师资结构合理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现有教师18人,其中兼职教师2人,占11%;副教授1人,占专任教师5.5%;外聘教师中总工程师1人,占外聘教师50%; “双师型”教师4人,占专任教师28%;青年教师(35岁以下)1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人,占青年教师比例44%。
专业核心课程及主干课程主讲教师一览表
课程性质 | 课程名称 | 任课教师 | 备注 |
专业核心课 | MCS-51单片机原理与接口 | 李艳华 | 助教 学士 |
专业核心课 | 电子测量 | 张春芳 | 助教 硕士 |
专业核心课 |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 | 姚庆锋 | 讲师 学士 |
专业核心课 | SPCE061A单片机接口技术 | 聂凯 | 助教 工程硕士在读 |
专业核心课 | SPCE061A单片机原理 | 王海荣 | 助教 助教 |
专业核心课 | 传感器技术 | 张晓娟 | 讲师 硕士 |
专业核心课 | 电子产品制造工艺 | 康震群 | 副教授 |
专业选修课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姚庆锋 | 讲师 工程硕士在读 |
专业选修课 | 可编程控制器PLC | 张晓娟 | 讲师 硕士 |
专业选修课 | 现场总线技术 | 康震群 | 副教授 |
专业选修课 | 数控编程与加工 | 张传俊 | 助教 硕士 |
专业选修课 | 机械制造技术 | 何平 | 讲师 工程硕士在读 |
教学水平
专业主讲教师人均承担两门以上的相关专业课。主讲教师45%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学质量考评中,专业教师在学院、同行评议和学生考评中获得较高评价。
师资培养
(1)以人才培养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大力支持本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制定青年教师“手拉手”培养方案并认真执行。发挥教研室教学质量监控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安排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锻炼,组织教师参加学院设计院的设计项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用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2)教师总量配置:合理控制师生比,达到高职高专教师队伍结构要求。
(3)教师学历结构:学院要求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必须攻读硕士学位,鼓励和支持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经过5年努力力争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
(4)教师职称结构: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改善专任教师队伍内部结构,使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达70%以上。
2、校内实训条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具有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基本设施加以改善将比较齐全。学院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实验设备目前总值达60万元,2006、2007、2008三年共有学生220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0.27万元,课程实验开出率为80%,实践教学占总教学学时60%,拥有金工实训室、电子技术实训室、家电维修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EDA实训室、自动控制实训室、为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开展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完成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配备掌握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保证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需要。为培养学生应用先进设备、仪器,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校内实验、实训室如表所示。
校内实验、实训室一览表
名 称 | 功 能 |
电工技术实训基地 | 1)单相、三相电能表的接线;2)电流、电压表的正确使用和量程的扩展使用;3)认识高低压电气设备;4)电子电路的认识及分析;5)电路焊接及调试、故障排除 |
电机及拖动实验室 | 进行电机及拖动实验及实训 |
电子技术实训室 | 承担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工种的职业培训任务 |
单片机实验室 | 进行单片机实验及开发应用训练 |
计算机基础实验室 | 进行计算机硬、软件知识训练 |
PLC可编逻辑程序实验室 | 进行逻辑编程训练(筹建初期) |
EDA实验室 | 进行电子电路辅助设计训练 |
CAD计算机辅助制图实验室 | 进行电子制图训练 |
机械数控加工实训室 | 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 |
EDA实训室 | 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 |
实训条件优越足学生了解工程实际和企业文化,为课程实训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有力保障。为学生直接了解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提高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用人单位评价
学院非常重视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工作,及时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了解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全面准确地评价专业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调查结果显示,《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工作协调、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肯定和重用。2005年到合肥合晶电子有限公司工作的3位同学,现已成为该公司电厂的主要技术骨干;同年去国晶、美菱的同学目前均被分配主要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还有部分去私营企业就职的同学在单位也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上述同学能在参加工作短短半年到一年多的时间内成为电子技术行业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充分说明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得当、专业定位准确、教学内容合适、师资队伍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水平较高,受到社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好评。
通过对上述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便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基础与改革
3.2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制度、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见科研处科研结题报告)
教学管理制度
专业教学管理机构健全,管理队伍结构合理,职责明确,素质高;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且执行良好;教学档案资料齐全,分类科学、收集完整;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为适应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按照工学结合、能力渐进、企业参与的原则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进行实践性课程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及时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水利电力生产技术的发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使毕业生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
拟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拟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执行融通制度,实施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围绕市场对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构建基于岗位目标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实施内容与评价标准。具体如下:
(1)采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来自生产一线的岗位职责要求对口的原则。
(2)淡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以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形成由系列课程组成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各模块的系列课程中,都以基本素质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培养为主线。
(3)打破学科系统性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优化组合了原教学体系中按学科分类的课程,实现专业理论为能力培养服务、为技术应用服务、为实际工作过程服务的目标。
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包含三大课程模块。
1.基础知识与职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
主要由校内学习、相关实践项目以及企业文化熏陶完成。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分析运算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方面的基本运算技能和实验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设备的安装、运行与调试,以及一般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等问题。职业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识图、工程试验、工程管理等职业能力。
2.岗位基本技能课程模块
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完成。通过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系统设备安装、设备运行、电气自动控制、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等职业技能。
3.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结合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工学交替,以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主要由校内实训基地和通过顶岗实习完成。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培训学生的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掌握机电设备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安装、检修、工程项目管理等某一方向工作能力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科研促教改,产学合作促进课程建设
在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同时,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教改科研项目,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自我素质,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
教材建设取得较好成绩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个主要服务于工业企业、电子行业的专业,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均要求较高,教材更新快。为加强专业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我们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教材建设,共完成高职高专《电子测量》、《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基础与实训》、《家电维修》等教材的出版。
四、建设保障
4.1学校的支持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充分专业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建设项目团队的作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中,运用自己理论和实际的经验对专业建设起指导作用。成立以教研室系主任为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组,全面负责本专业的建设工作,项目组成员有企业技术骨干、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参与。
2.制度保障
为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督导、考评和指导。
3.资金保障
本项目计划投入??万元,学院按建设投资规划确保落实到位,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认真开展好专业教学改革建设工作,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课程教学内容、教材、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手段、方法等改革与建设落到实处,确保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的建设。
4.2经费预算表
序 号 |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 金额 (元) | 计算根据及理由 |
1. | 实训条件建设 | | |
2. | 师资队伍建设 | | 1、通过技术服务、国内调研、进修培训、科研支持等方法培养专业带头人1人。2、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生产、设计,每年使2名教师具备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专业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能力。 |
3. | 课程建设 | | 各类实训课程的实训指导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录相、案例库、教学资源库建设。 |
4. |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建设 | | |
5. | | | |
6. | | | |
7. | | | |
8. | | | |
合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