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25日安徽省学生联合会(简称学联)在安庆成立。五四运动后,安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在本地成立进步青年社团。1920年,进步青年教师蔡晓舟在安庆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受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团组织的影响和推动,1921年春,蔡晓舟在安庆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春,安庆正式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取名“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组织负责人先期为舒传贤、王逸龙、宋伟年,后期为柯庆施、杨兆成,这是安徽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团组织,随后,芜湖、寿县、宿县、宣城、合肥等地先后建立团的组织。1925年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安徽共产主义青年团”。土地革命时期,由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及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安徽的青年运动受到挫折,1928年团中央书记任弼时奉党中央之命来我省检查、指导团的工作之后,我省的青年运动和团的组织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国内阶级斗争的新变化,改造共青团,取消共青团组织,成立公开和半公开的青年组织,结成广泛的青年抗日统一战线。青年抗日组织在国统区称民族解放先锋队,在革命根据地称青年救国联合会。除这两大青年抗日组织之外,全省建立的青少年抗日救国组织还有“安徽青年抗日救国”、“安徽青年抗敌协会”、“安徽学生军团”、“安徽抗日少先队”。“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全省青年同日本侵略者和卖国投降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安徽党组织在解放区经过试点之后重建青年团组织。全省在建国前夕,除少数地方未解放未成立团组织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成立了团组织。1949年7月,皖北区团工委和皖南区团工委成立。安徽青年在解放战争中英勇支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安徽的解放,为人民政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的青年运动和团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1952年,皖北区团工委与皖南区团工委合并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团省委于1954年4月、1956年9月、1959年12月、1963年11月,分别召开了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团代会。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团组织随之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省解放至“文化大革命”前,团组织带领全省团员青年,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活动,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结成广泛的青年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安徽相继成立和恢复青年组织。1954年安徽省青年联合会成立,同年4月召开安徽省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五十年代召开过两次安徽省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表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先进集体。1956年、1965年、1973年、1980年、1983年、1995年分别召开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青年代表大会。省学联在建国后得到恢复与重建。1950年,皖北、皖南分别成立学联组织,1965年,安徽省第一届学代会召开。从1980年至1995年,先后召开过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少年儿童组织在建国后也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10月,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少年儿童组织的决定,皖北、皖南团工委于1950年初分别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作出建立少年儿童队的决定和方案,随后全省各地相继成立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安徽少年儿童队随之改名为安徽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代替,1978年10月,少先队组织恢复,红小兵组织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团的工作和青年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青团安徽省委于1979年、1982年、1987年、1992年、1993年、1997年,分别召开了六次、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团代会,团组织的作用一年比一年增强,团员队伍一年比一年扩大。各级团组织围绕党的工作中心,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带领团员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广大青年在两个文明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